首页 > 建言献策 > 议政成果选登 > 促和谐 谋发展

挖掘三水文化,提升城市三水软实力

发布源:三水区政协办公室 2019-01-09
字体: 打印本页

挖掘三水文化,提升城市三水软实力

——2018年区政协常委会建议案

 

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特别是建设城市三水重大决策,区政协将“挖掘三水文化,提升城市三水软实力”作为区政协常委专题议政课题开展调研,深入基层座谈走访,以问题为导向,前往浙江嘉兴、福建厦门考察学习当地借助文化提升城市软实力的经验,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建议案,供区委区政府作决策参考。

一、三水的文化资源

三水人杰地灵,三江汇流的独特地理景观孕育出别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人文荟萃,名人辈出,留下许多历史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地方文化特色鲜明

三水得名于水,因水而兴,因水而荣,城市河涌密集分布,城市发展与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水文化早已成为三水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过去36条江汇流三水,清代建有位于河口北江河畔三十六江楼,三水各时期19个驿站驿铺串联起沿江而设的“水上古驿道”主线路,素有当时“小广州”之称,留下芦苞祖庙、西南武庙、百年海关、邮局、半江桥、水文站等人文遗迹,见证了三水因水而生、因交流而繁荣的特色文化;丰富而优质的水资源,让三水从产粮大县发展成为工业大县,“水稻、水泥、魔水”曾经成为三水的主要经济支柱;如今,作为中国“魔水”健力宝的故乡,被评为中国饮料之都,先后引入百威、红牛、可口可乐、杨协成、青岛啤酒等国际国内知名饮料企业,孕育了健力宝、隐雪等本土知名品牌打造以水为魂、以水为脉的城市景观,丰富“水城共融”的城市建设内涵,已成为全区人民推动城市三水建设的共识

水路的繁荣衍生出三水独特的地方文化,如祈求风调雨顺的胥江祖庙庙会、开粤曲平喉新流派的粤曲星腔、自强不息力争上游的龙舟文化、漂洋过海自力更生的“红头巾”、居于舟船捕鱼为业的疍家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截止至2018年8月,三水区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28个,其中粤曲星腔、胥江祖庙庙会入选省级非遗项目;赛龙舟、龙形拳、民间竹编等入选市级非遗项目,红头巾、水上婚礼等入选区级非遗项目。

(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三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位于白坭镇的银洲贝丘遗址,足以证明三水早在4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活动,成为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贝丘遗址的聚落形态的重要遗迹。历史文物建筑颇具代表性,如800多年历史的芦苞胥江祖庙,内有北帝庙、观音庙、文昌庙,集儒、释、道三教合一,与悦城龙母庙,佛山祖庙并列为广东省最有影响的三大古庙;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大旗头古村,是广东粤中地区典型的、最具独特建筑风格的清代村落国现存最古老的海关之一三水旧海关楼与半江桥、旧邮局成为典型三水水文化繁荣时期的遗存建筑等。三水区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2012年结束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三水区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74处,其中包括大量的散落在各村落中的清代祠堂、书院,可见当时三水宗族文化深厚、文风学风兴盛。

(三)历史文化名人辈出

在三水历史发展中,也曾出现过不少文人志士,并留下他们奋斗的足迹,如明朝敢于上疏劾奏严嵩的忠臣何维柏(白坭镇何维柏墓),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领袖陈金釭乐平范湖村委会的陈金釭起义旧址纪念馆),广东水师提督、被慈禧太后亲笔赐“寿”字牌匾的郑绍忠(乐平大旗头古村)、北洋政府国务总理梁士诒(白坭镇梁士诒生祠、梁士诒墓)、中共早期工人运动的领袖和著名活动家邓培(云东海街道石湖洲村邓培故居),为三水血吸虫病作出巨大贡献、曾被毛主席三次接见的陈心陶教授(南山镇陈心陶纪念碑)、粤曲星腔创始人小明星邓曼薇(云东海街道石湖洲小明星故居)等,这些历史名人对三水的近现代史影响深远。

二、三水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三水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文化内涵挖掘和激活不够,文化资源整合、开发、利用不够,三水独特文化资源的优势尚未充分转变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一)三水故事缺乏系统权威的提升。三水文化资源未得到全面梳理,三水好故事讲得不够深、不够响,缺乏区域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各个时期,政府都曾组织编写过一些三水文化书籍,如三水红头巾、三水祠堂、三水书院、三水大旗头、三水长寿之乡等专著,但是缺乏延续性和有效推广。三水大量文化史料仍缺乏原始资料进行佐证,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潜在价值缺乏深入研究和挖掘利用。没有通过一些权威出版社、研究机构等对三水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总结归纳,城市形象不鲜明。在我们走访调研过程中发现,三水人和新三水人对于三水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都知之甚少。

(二)本地元素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近年来,三水区委区政府将水文化融入城市建设中,地方文化特色有所彰显。但是,龙舟文化、长寿文化、武术文化、善水文化等极具三水本地特色文化的内涵由于挖掘、提炼、包装、推广等方面的不足,未能在城市发展、城市建设、城市宣传中真正加以利用,没有通过更有效的载体加以体现,通过多种形式让更多人感知和体验,导致三水文化的辨识率不高,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不强,城市品牌没有充分彰显。没有充分把历史文化和公共文体设施有机结合,城市文体功能配套供给不足,相比周边的禅城、南海、顺德等区,缺乏高端论坛,聚集高端人才掀起头脑风暴的文化活动不多,缺乏举办高端文化活动的场所,舞台剧、演唱会、重大体育赛事缺乏,难以满足各层次人才的文化需求。大型文体场馆建设仍比较滞后,尤其是工业园区、村(居)一级公共体育设施规模小、设施旧,城乡差别较大文化企业、社会力量参与办文化的热情不高。在我们前往浙江嘉兴的调研中发现,嘉兴市嘉善县充分利用西塘古镇的历史文化元素,保留原有古镇风貌的基础上,在新城建设中继续沿用西塘古镇概念,成为上海人口外溢最强的外围城市;嘉兴市南湖区因中共一大的红船积淀深厚的红色文化,连续16年举办的南湖合唱节成为城市最亮丽的金名片。

(三)未能形成文化产业。近年来,三水一直致力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历史文化挖掘、文化与旅游结合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一定成果,但是“文化+”、“旅游+”、“体育+”、手信开发或节庆活动比较欠缺,营销传播比较零碎,手段比较单一、传统三水文化产业还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链条和较为成熟的产业园区,缺乏规模文化项目和重点企业的示范带动,缺乏有辐射力的核心文化项目和产品,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福建厦门调研中发现,思明区把文创理念融入到旧城改造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链条,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海沧区则将城市设计融入到城市规划当中,根据自身作为台商投资区的定位,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建设各类文体设施来吸引高新技术人才。由此可见,三水在推动经济发展的文化元素、文化含量和文化推动力还有欠缺,文化的导向、凝聚和辐射功能还大有文章可做。

三、对策和建议

面对当前的形势,以文化为标志的城市竞争将进入到更高一个层次和水平。因此,三水想要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以文化为引领和支撑,提升城市软实力,实现城市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三水的科学发展,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

(一)讲好三水故事,传承发扬历史文化

城市精神是城市凝聚力的综合体现,独特的城市精神能给一座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和智力支撑。讲好三水故事,广泛传播三水独特的人文风范、精神价值、社会文风,才能不断提升三水的城市温度,彰显城市的品质和魅力。

一是讲好突出三水个性化文化元素的故事。水文化对三水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促成农业三水到工业三水再到城市三水的转变,三水历史发展脉络要以水为主线,让“水文化”成为三水一直沿袭下去的“文化基因”。建议充分挖潜特色,突出三水个性化的文化元素,以不同发展时期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文物为脉络,组织专门人员按相关专题进行搜集,重点讲好“水韵故事”“岭南故事”“红色故事”,组织力量编写出版三水历史文化丛书。成立三水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小组借助高校、民间专家进行专题研究,挖掘、整理三水历史文化资源,全面梳理三水历史发展脉络,填补相关史料空白,形成数字化资料库。

二是强化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城市形象宣传。加强与高等院校、高端媒体合作充分借助院校专家、媒体达人、名人名家,新媒体、融媒体,讲好三水故事。不断提高“以文引人”的广度、深度瞄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走出去”讲好三水故事,重点在广州、深圳等城市宣传推介三水。重视全区中小学生、驻三水高校大学生、企业员工等群体,“走下去”讲好三水故事,让三水文化自信、城市形象深入人心。全力宣扬以“水文化”为核心的城市文化精神,努力在全区形成开放包容、坚韧不拔、友善大爱的社会风尚。建议充分发挥各级工匠、好人等模范人物在社会文风建设方面的示范作用,积极完善机制,创新阵地载体,发动各职能部门整合资源,搭建各类合作、交流、互动、互助平台,使三水精神广为人知、家喻户晓,根植于群众心中。

三是积极弘扬三水独特的历史文化。建议组建历史文化研究专家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用好用活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开发利用重点非遗项目,培育一批有代表性的、体现三水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结合传统节庆活动和三水传统习俗,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如端午节赛龙舟等,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三水良好的文化传统,形成浓厚的社会文风。全面升级文化载体,启用区级文化中心、图书馆新馆,规划、建设区级体育中心。不断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构筑充足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推动文化服务全覆盖。

(二)盘活文化元素,做实旅游文化品牌

品牌是城市的标志符号,品牌强势,则城市个性鲜明,城市品牌是塑造和传播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一座城市能有叫得响的特色品牌,将会大大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一是重建三十六江楼,铸造水文化地标。作为珠江三角洲的起源地,三水三江汇流、湖泊河涌密布,“水”构筑起三水得天独厚的地域特征。曾经连通两广水上大动脉的三十六江楼,楼名蕴含着丰富的水文化内涵,喻示着其所处的三江汇流之地上游有三十六条江,更寓示着三十六条江汇流于西、北、绥三江、波涛汹涌奔腾不息的无尽诗意。为此,建议结合三江汇流的重要地理标志,在昆都山上或昆都山附近重建三十六江楼,让这座蕴含着三水深厚历史文化和水文化特征的标志性名楼再现于世,用新的文化理念赋予它更重要的历史使命,打造珠江水文化历史博物馆。

二是大力塑造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城市品牌。建议结合“中国水都”和水都工业园,举办中国饮品文化节,让更多人感受魔水之都的独特魅力;借助云东海优质的生态环境,举办中国铁人三项赛、中国半马拉松赛之类的项目,把三水独特的生态环境资源、优势通过活动形式宣传推广出去,打造出一些在粤港澳大湾区能叫得响的品牌,极大促进三水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成为人才创业发展的好地方。全区各级在推进城市治理、特色小镇、美丽文明村居等工作中,建议在大规划上、在项目实施中都要充分考虑、充分体现“水城共融”文化特质在公交车站、主要道路节点等城市建设中体现地方特色品牌的标志。建议区级建设水文化主题公园,各镇(街道)要充分挖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利用独特资源形成文化品牌。

三是深入挖掘文化元素,打造旅游文化精品。推动“旅游+”,统筹全区资源,将零散的文化旅游资源串珠成链,将沿途散落的景点整合成一个系列,结合广东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推动农旅融合设计、推广“三水特色文化”精品线路让游客以慢行的方式感受和品味独特而又完整的旅游文化。在旅游项目设计中融入与三水独特地方文化相关的生动有趣的人文典故、民间传说等,同时策划一批参与性、娱乐性强的民俗文化体验项目,打造文化节、旅游节等品牌活动,进一步丰富旅游的文化魅力。深入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借助现代艺术手段,将厚重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游客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重点开发富有地方文化特色、雅俗共赏的娱乐节目。

(三)用足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要让文化资源成为生产力,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要在“用”字上做文章,只有密切与文化产业相结合,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结合,才能成为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原动力。

一是借助现代手段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创意+营销传播”强化“文化+旅游”“文化+体育”“文化+长寿”将三水的“山、水、林、田、湖、文”串珠成链考虑与有实力的文旅企业合作,通过政府扶持、企业推动的方式,运用科技手段、网络、电视、手机等宣传平台,通过动漫、游戏等现代文化手段再现立体化、生动化的旅游文化,运用情景再现等动态形式,灵活展现旅游文化,进一步宣传三水历史故事,弘扬三水人文精神,发展三水文化产业。

二是借助城市空间完善产业载体。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三水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对老街区、旧厂房、古村落进行全面改造,可以通过试点推进,充分利用文化创意、文化产业的形式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通过从历史经典、风土人情、文学作品中搜集、整理文献、资料、图片、相关设施等,建成博物馆、纪念馆,将物质形态转变为旅游文化产品,保留城市的历史空间记忆,避免在新城建设中出现“千城一面”,增添独特历史文化厚重感。借助佛山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的契机,加大工业园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将三水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进一步促进园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

三是引进重点项目完善产业载体。借助三水区域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用好三水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的牌子,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借助省、市有关政策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搭建适合高新技术人才创业、发展的平台,有针对性地引进一些文创项目或者知名工作室,形成具有三水优势的文化产业链条。

 

附件:浙江、厦门先进经验做法。


附:

浙江、厦门先进经验做法

 

一、浙江省嘉兴市的做法

坐落于浙江北部的南湖区是嘉兴市的主城区,中共“一大”的胜利闭幕让南湖积淀了红色文化。从2003年开始,南湖区以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为目标,大力发展合唱事业,承办首届中国·嘉兴南湖合唱节,2004年7月17日成立南湖区合唱协会,并聘请国家、浙江省内著名的合唱指挥大师为顾问。2012年,南湖区政府专门出台《南湖区合唱团队星级考评管理办法》,从合唱团的规模、活动场所、培训次数、参加公益性活动场次、获奖情况等进行考评,每年对不同星级合唱团队奖励1-3万元不等。经过16年的发展,“南湖合唱节”已然成为南湖对外文化交流的“金名片”,成功打响“歌城”品牌。如今,南湖区的合唱团体从原来的20多支已发展到300多支,吸引了上万名歌唱爱好者参加。这些业余团体活跃在嘉兴市区的广场、公园、校园和社区里,大到上千人的歌会,小到几十人的街道社区歌咏活动此起彼伏,层出不穷,成为嘉兴人精神生活的新景观。

二、福建省厦门市的做法

思明区是厦门市的主城区,位于厦门本岛的南部,三面临海,占地75平方公里,常驻人口达90多万人。在面临土地资源紧缺、发展空间趋紧的难题时,思明区政府开始尝试从老旧厂房、城中村等资源里寻找空间,2013年7月启动城中村改造提升,首先对占地1.25平方公里的海边村落——曾厝垵作为试点,立足曾厝垵文创村的特质,因势利导,推进村容村貌有机更新、艺术再造,让小小的渔村成为厦门文创新地标、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经典案例,2016年实现旅游产值19.6亿元,居民房屋租金收入超过2亿元。思明区对老城区的城中村、特色商业街通过政府补贴的形式,鼓励房产所有者和商家进行全面改造,注重历史传承与文化融合,让老城区既留得住‘乡愁’,又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海沧位于厦门本岛西部,是全国首个台商投资区,2003年成立海沧行政区,总面积186.46平方公里,现有人口50万人,2017年完成GDP609.15亿元,不但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还是厦门打造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港区。海沧区政府高起点建设国际一流城区,引入温德姆至尊、希尔顿逸林等高星级酒店,全力打造国家级海洋文化中心核心、厦门国际花园城市名片、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最美滨海半马跑道,承接国内外半马拉松赛事,通过各大媒体的争相报道,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迅速攀升。

友情链接

Copyright© www.ss.gov.cn & www.sanshui.gov.cn 公安备案200304A0009 粤ICP备05101457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757-87783817 传真:075787734534 地址: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人民三路139号区政协楼

建议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本站,最佳分辩率144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