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言献策 > 议政成果选登 > 构建富裕和谐三水

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 构建富裕和谐新三水

发布源:三水区政协 2007-03-22
字体: 打印本页

(2006.7)三水区政协“构建富裕和谐新三水”专题议政报告会材料之二

 

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 构建富裕和谐新三水

区政协提案委员会

 

    今年初,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区委、区政府也在3月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上就我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为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科学规划为龙头,推进新农村建设

    当前,我区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规划滞后,或者是规划失控,只见新屋不见新村的现象屡见不鲜。为此,应不断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农民住宅等方面的规划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一)切实抓好村镇建设整体规划。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严格执行新村镇“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上,区一级重点在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技术、资金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帮助,负责村庄布局整体规划的编制费用,自然村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费用可由区、镇、村委会三级按一定比例分摊。区规划部门作为新农村规划的牵头部门,指导各镇(街道、经济区)全面编制辖区内行政村总体规划和自然村修建性详细规划,督促各级各类规划设计单位完成指定的设计任务。各镇作为规划编制的主体,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近期以落实规划编制工作为重点,为规划编制部门提供工作现场,确保规划任务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二)努力做到“四清两改”。“四清”,即清垃圾,清除房前屋后杂草、污泥,农户家庭内部、庭院做到每日清扫,每个自然村至少设立一个垃圾堆放点,做到垃圾日产日清。清污泥,配合创建省卫生村等达标工程,房前屋后建设排水暗沟,村公共排水沟做到硬底化,并定期进行清理。对村庄内的水塘和污泥坑进行认真清理整治,确保房前屋后和公共区干净整洁。清路障,农具、柴草等不能占道堆放。对占用公共道路、场所,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和有碍村容村貌的残垣断壁应予以拆除。对占道种植农作物的应退耕还路。清柴垛,柴垛应进院或在村外集中堆放,通过改善农村能源供给方式,逐步取消农村柴垛。“两改”即改水,加快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步伐,有计划改造农村现有供水设施,逐步淘汰一家一户式自吸泵供水和压把井,到2007年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达到100%。改厕,加快实施旱厕改造,消灭露天粪坑,拆除影响村容村貌的坑式厕所,提高水冲厕所的比例和卫生厕所的普及率,实现用厕环境的明显改善。

    (三)加强村镇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按照村镇规划标准要求,分级配置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制镇基础设施健全、文教设施配套、环卫设施齐全,建有公共文化、卫生、体育设施,实现街路绿化、庭院美化;村级道路硬化平整通畅,建有文化室、图书室、体育场、休闲广场等文化娱乐场所,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使农民尽可能多地享受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与城市居民共享现代文明。

    (四)改善村镇生态环境。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积极发展环村林和环宅林,逐步形成绿树环绕,林、路配套的村镇绿化格局。加快村外畜牧圈舍建设,逐步实现人畜分离。合理规划建设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设施及村镇环境卫生管理体系。

    二、以加大投入为保障,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

    建设富裕和谐三水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应采取财政支出向农村倾斜的政策,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的发展。

    (一)加快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制度。调整预算支出结构,落实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广大农村。财政相对较宽裕的镇(街道、经济区),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应更大一些,步子应更快一些,水平应更高一些。

    (二)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事业管理制度。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政府、社会和市场多主体参与、协同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局面。一方面,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发挥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主导性作用。把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和管理作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强化政府提供农村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平等、保障社会安全的职能。另方面,为社会和市场组织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民间资金和社会资本以各种形式进入农村社会事业,满足农村对公共产品和服务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支持民间兴办农村幼儿园,鼓励社会、个人投资举办医院和医疗诊所,引导社会力量投资文化建设。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制定和完善企业、团体和个人捐赠农村社会事业的政策,扩大捐助农村社会事业的规模,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筹集资金、设备,吸收志愿人员。

    (三)加快建立城市人才对农村的支持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城乡之间的对口支援机制。通过行政协调、政策引导,形成城市教育、卫生系统对口支援农村教育、卫生系统的良性关系。鼓励高校毕业生和城市的教育、卫生、文化工作者到农村服务。

    三、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一)继续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积极实施土地垦复和土地整理,建设现代化农业园区,抓好优化发展农业新产业的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采取政府指导、企业运作、多元投入、农民参与的方式,继续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良种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出口创汇农业和畜牧养殖业,不断壮大蔬菜、畜禽、水产养殖等产业规模。尤其应着力培育一批牵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以此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营销和社会化服务,进而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名优产品和优势产业。经过2—3年的努力,各镇(街道、经济区)可培育形成2—3个农业支柱产业,建设1—2个现代农业园区;各村应有1—2个特色产业,最终形成多乡一业、多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格局。

    (二)想方设法增加农民非农收入。加快实现城乡居民同等就业待遇,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通过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和劳动报酬。同时,大力发展农民民营创业经济,鼓励基层干部带头创业,鼓励务工农民返乡创业,金融、工商、税务等部门对创业农民应全力给予支持。

    (三)加快改造提升村集体经济组织。积极推广股份合作制,通过把村集体存量资产按贡献份额折股量化给经济组织内部成员的方式,明晰集体资产产权,理顺农村分配关系,实现农民变股民,逐步将传统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造成社区型股份合作制公司,真正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经济实体。力争用3—5年的时间,把我区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改造成新型的经济实体。

    四、以为农民群众办实事为着手,花大力气培育新型农民

    (一)坚持不懈地提高农民素质,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培养新型农民是我区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条件和基础。当前我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能力仅为每年1000人左右,而有就业培训愿望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为13000人,培训的步伐相对较慢。区委、区政府应把培养新型农民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养新型农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培养新型农民应把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有机衔接起来,注意长短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阶段性教育与终身教育结合,普及性培训与系统性培训结合、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利用村村通有线电视和村村通光纤的有利时机,拓宽农民受教育的途径和层面。

    (二)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有效减少农民的数量。新农村建设要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关键还是靠工业化、城镇化,“减少农民”从而“富裕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跳出“三农”抓“三农”,加快健全以工促农、以城镇带乡村的运行机制。我区的新农村建设应靠工业化促进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靠城镇化促进农民向城市和城镇集聚。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双轮驱动”,促进农民跳出“三农”兴“三农”,“减少农民”从而“富裕农民”。建议区委、区政府从做好吸纳集聚、拓展农民转移空间、进一步增强农民就业能力三方面着手。从实际出发,深化研究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的政策措施,着力提升工业园区的发展层次,积极培育有特色产业基础的中心镇,推动生产力要素的聚合集中。以此引导企业向工业功能区集聚,农民居住就近向城镇和新社区集中,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载体和平台。

     五、以提高主观能动性为依托,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一)深入开展宣传发动,唤醒农民的主体意识。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向农民宣传中央、省、市、区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加深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内涵、任务和目标的理解。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在建设用地、建房审批、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对建设中涉及的各种规费,除上交省、市以外的均实行全免,以此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组织和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益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宏大的事业,单靠政府投资是不够的,必须激发广大农民自主创业的潜能。要引导广大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自己的家园。

    (三)教育干部群众学会运用“一事一议”民主决策机制。本着群众自愿原则,建立村民理事会、监事会等自治组织,保障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真正体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农民维权组织建设,切实维护农民的各项合法权益,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减少农民上访,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四)提高农民的自我约束能力。坚持新农村建设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相结合,健全《村规民约》、“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及全体村民共同保护环境、讲究卫生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通过“村集体解决一点、农民自筹一点、市场化运作一点”的办法,解决部分公共设施、环境卫生日常维护管理费用问题,努力形成农民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长效机制。

    六、形成全区新农村建设齐抓共管的局面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全区上下应相互配合,搞好服务,形成合力。按照形式灵活多样,内容注重实效的原则,动员和引导各种社会力量,自愿以各种不同形式,自主选择帮扶项目参与新农村建设。

    (一)帮扶的主要形式。一是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实行自主选择、自愿结对,一个单位(企业、党政机关、学校以及个人等)结对帮扶一个村(行政村或自然村小组),结成一企一村、一校一村、一机关一村、一店一村、一社区一村等帮扶对子,对口支援结对村的新农村建设。二是开展各种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捐赠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为新农村建设捐款、捐物。如捐赠水泥、图书、体育器材等,做到各尽所能、尽力而为,为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项对口支持活动。全区社会各行各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开展专项对口支援。建议区内各行业拟晋升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凡有条件的单位,在其职称晋升前安排到农村进行对口的“支农、支医、支教”等活动。四是开展灵活多样的志愿者行动。广泛动员全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机关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热心新农村建设的社会人士担任新农村建设义务指导员。一个指导员负责指导一个村(行政村或自然村)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工作。共青团组织的“青年志愿者行动”要把重点放在新农村建设上,组织动员大中专院校学生利用假期到农村参加志愿者行动。

    (二)帮扶的主要内容。按照中央、省、市文件及会议精神,灵活进行,可选择一条自然村,帮助开展村庄整治,包括改水、改路、改厕、改房等,也可选择其中一项给予支持;选择一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如水利设施等),资助其建设或完善;选择一个农业支柱产业,为农民提供种苗、农业机械、技术培训、产品销售等支持,为农民增收提供帮助;选择一项社会事业,如帮助建一个文化室、卫生室、村民活动中心、一个篮球场等等。继续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帮助农民掌握一门实用农业技术或一门职业技能,资助农民参加学历培训。积极开展送戏、送书、送教下村活动,不断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多渠道资助贫困家庭的子女就读,或利用寒暑假组织帮扶双方中小学生互访,体验生活。餐饮服务企业可直接订购帮扶村的蔬菜、家禽,商场为帮扶村提供农产品销售便利,设立销售专柜等。

友情链接

Copyright© www.ss.gov.cn & www.sanshui.gov.cn 公安备案200304A0009 粤ICP备05101457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757-87783817 传真:075787734534 地址: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人民三路139号区政协楼

建议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本站,最佳分辩率144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