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言献策 > 议政成果选登 > 构建富裕和谐三水

落实科学发展观 提高工业园区建设水平

发布源:三水区政协 2007-03-22
字体: 打印本页

(2006.7)三水区政协“构建富裕和谐三水”专题议政报告会材料之一

 

落实科学发展观  提高工业园区建设水平

九三学社三水区基层委员会

 

    近年来,我区确立了“工业强区”的发展思路,工业园区经济已经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源。但是,由于工业园区从产业规划、土地利用到创新投资机制都处于初期阶段,因此,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我区工业园区的建设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一、加大产业集群培育力度,认真落实工业园区的产业规划

    产业规划的核心是产业集群的培育。产业集群是产业走向集约化、专业化的重要形式,是市场配置资源、合理运用产业要素的客观要求。产业集群通过协同效应显现出的竞争优势已成为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骨干力量。可以说,国家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优势产业,而优势产业的竞争来源于产业集群。因此,我区在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时,要进一步培育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相关机构(如大学、科研机构,制定标准化的机构、产业协会)和专业市场,打造名副其实的产业集群。

    要使工业园区建立起布局合理、产业聚集、错位发展、分工互补、特色鲜明的先进制造业发展平台,推动全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区域产业和招商引资竞争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确保园区各片的产业定位落到实处。根据我区“十一五”规划和各镇的产业基础,各镇取得的产业基地称号,各产业的发展潜力,产业转移的趋势及我区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各片产业定位必须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提高产业规划的执行力。(2)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结合实际,编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使之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衔接。用产业集群规划指导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区域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布局。(3)主动与省级产业集群规划布局、中心城市发展相衔接,充分发掘比较优势,走我区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道路,增强我区经济综合竞争力。(4)在招商引资中,实施从项目带动来培植产业集群、撑大经济规模、促进结构调整。在项目引进中,更注重在“大、链、增、核”四个字下功夫。“引大”,即以大项目为主攻方向,重点引进跨国公司、上市公司、知名企业或与之建立品牌关系企业;“引链”,即抓好产业链招商,延伸产业链;“引增”,即努力促成企业增资裂变,以扩大生产规模,并促使科技含量大幅提升;“引核”,即千方百计引进企业产品研发核心机构。当产业形成规模后,有意识地对生产要素加以整合,以重点企业为圆心,纵向聚拢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链,横向以产业链为依托,向上下游产业拓展,以产业为纽带结成上、中、下游产业链,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共同体,通过“实施一批项目、支持一批企业、撑起几个产业”,引导形成新型工业化框架。(5)为增强后劲,园区应创造科技为先导的科技环境,主动拉近高校、科研院所与孵化基地、企业和企业家的距离,使科研项目走进工业园区,有条件的,要开设博士后网站、创业网、博士后信息库、专家信息库,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培训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高校创业园、留学生创业园等。(6)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企业。鼓励名牌企业迅速扩大品牌经营规模,促进名牌产品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品牌资源共享。(7)引导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更新观念,改变“宁做鸡头,不为凤尾”的意识,树立甘为大企业做配套的企业观念,加快产业集群健康发展。(8)由区发改局、经贸局牵头制定和实施“企业上市”规划,对园区内的优良企业予以扶持和辅导,力争在不远的将来实现企业上市公司“零”的突破。(9)通过发展产业集群拉动第三产业。通过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制造业改造提升,带动物流、商贸、金融、研发、培训、中介服务等第三产业的配套发展,使各类生产要素不断向中心城区集聚,有效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全面繁荣,为城市化提供动力源。

    二、强化工业区管委会协调管理职能,建立利益协调共享机制

    为切实改变各镇(区)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各自为政,产业布局零乱,特色经济发展缓慢的现状,建议在保持现行体制不作大幅调整的情况下,探讨各镇园区由三水工业区管委会负责协调管理,运作上实行“五统一分”,即“统一规划、统一宣传、统一招商标准、统一优惠政策、统一管理、分级实施”,赋予管委会更多的行政权力、担负更多的园区发展职责,真正实现全区产业发展一盘棋的局面。其中,统一管理就是建立集中管理的领导机制,赋予园区较大的经济与社会管理权限。尽可能将区一级所拥有的有关园区的经济与社会管理权限合理划分给工业区管委会,使管委会领导机构有较大的决策权、处置权,以提高决策效率;管委会统一管辖区域内的经济、社会事务,避免在同一区域内设置两个平行的管理机构,造成行政上的重复、混乱;区对管委会的工作指导、监督应该是从宏观、战略和政策上,而不是具体、事务性的领导。统一招商标准就是根据不同的行业从投资密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入园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环保生产要求、供地标准等予以规范。

    在具体实施上,一要正确处理各镇(园区)之间的利益关系,努力实现招商资源共享、产业统筹发展。在招商引资中,当各镇接洽的项目与当地产业定位不符时,由工业区管委会统一进行协调,争取投资者将项目转正符合产业定位的镇区落户投资,并由承接镇区负责后续工作。项目成功落户后的计划投资总额和合同利用外资等有关考核指标和奖励归推荐镇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项目投产后的GDP、产值税收等考核指标和相关奖励归落户镇区;并对落户项目投产后产生的税收,在一定年限内按一定的比例,由招商镇区和落户镇区分成。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积极性,主动引入符合产业规划的项目落户。三要在尊重投资者自主选择落户区域的权利前提下,在区财政支付能力范围内,适当采取规划、经济、政策等手段,引导投资者按照各镇产业规划投资落户。四要对影响我区国民经济发展的特大型投资项目,采取非常措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促使其尽快落户。

    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按照规划,我区工业园区纳入佛山市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其规划用地指标为18.5平方公里,但已开发的土地面积已突破该指标。因此,尽管我区可开发土地较多,仍要十分珍惜土地资源。一要制定集约用地指标,明确园区集约发展。根据投资企业的投资强度、行业中的地位、企业容积率、投产企业创税额制定用地指标,从根本上遏制“圈地”行为。二要大力发展工业房产。发展工业房产有利于节约用地,早期园区的容积率往往不足1.0,甚至不足0.5,通过集中整片建造标准化厂房,则可达到1.5以上。标准化厂房的供地方式可以直接采取协议方式供地,条件成熟的,也可以采取招拍方式供地。三要回购早期工业用地。早期的开发区,一般采取“土地招商”的方式引资,通过招商供地给企业,让企业自行建设。一般进入园区的企业多是看中其优惠条件而投建厂房进行生产的,也有一些企业购买土地只是为了投资。由于种种原因,其中的一些企业要转让工业用地。为此,对工业用地的转让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定,由工业区有关部门统一回购。对拿到土地后不开发的企业,则按市场价进行回购(既符合政策又不影响招商引资)。

    四、创新园区投资机制,确保园区建设资金

    园区具备城市的各个组成要素,如工业、居住、公共服务设施、仓储、对外交通、道路广场、市政公用设施、公共绿地等,尽管其构成比重与城市不同,但建设费用与城市则相差不多,约2—3亿元/平方公里。显然,巨额建设资金如何筹集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如果建设发生资金断裂,后果难以设想。实践表明,转变投资理念,创新投资机制是保证园区建设资金的有效途径。为此建议:(1)改“先招商、后建设”为“先建设、后招商”促使土地价格升值,逐步扭转我区园区建设亏损的局面。(2)大力发展工业房产,引导房地产商到园区投资工业房产,由此促使地价升值,同时又可集约用地,节约土地资源。(3)鼓励房地产商到园区发展,园区的土地价格绝对比城区便宜,当园区人口发展到一定数量,园区的房地产建设就会热起来。(4)在政策上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供电公司、供水公司、网络公司、公交公司、大型超市集团、餐饮集团、污水处理公司、民营医疗机构等专业公司参与园区的前期建设,从根本上提升园区硬环境。(5)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盘活存量资产,参与园区的建设。(6)引导失地农民用自留地和部份征地款以股份形式参与园区第三产业建设和发展工业房产。(7)现有的园区投资公司要转变经营理念,变“失血功能”为造血功能,参与工业地产、房地产项目的建设,以取得长期收益。(8)政府可将园区税收的留成部份按比例划拨给园区,增强其造血功能。(9)园区的交通主干道建设由政府筹资建设,其余均由园区自行筹资建设,政府出力、给政策不给钱,让园区当家作主,以最大限度调动园区的能量。(10)花大力气组建由区公投公司、金融机构、民间资本为主体的“三水发展投资公司”参与园区和城市化建设,时机成熟可以上市,为三水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撑。

    五、妥善解决园区建设与失地农民的关系

    随着园区建设的发展,失地农民日益增多,在处理失地农民问题时要把握二个核心问题,一是要教育引导失地农民转变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二是培育失地农民成为有薪金、股金、租金、社会保障金的“四金”新型劳动者群体,使其生活质量的提高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同步。

    我们建议,为保证失地农民的生活质量,其宅基地和自留地通过置换,并无偿将这部份土地转换使用性质,集中规划建设,同时将由此而降低园区的建设费用原则上返回农民用于开发第三产业的建设费用;引导农民以土地作股份参与园区工业房产的开发;组织农民参与园区的市政服务、物业管理、第三产业工作等,使他们有一个相对稳定工作;对年青的失地农民则经过各种形式的就业培训向园区企业推荐就业。

友情链接

Copyright© www.ss.gov.cn & www.sanshui.gov.cn 公安备案200304A0009 粤ICP备05101457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757-87783817 传真:075787734534 地址: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人民三路139号区政协楼

建议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本站,最佳分辩率144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