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言献策 > 议政成果选登 > 工业强区

以科学发展观加促工业产业规划区政协经济委员会

发布源:三水区政协 2008-08-19
字体: 打印本页

(2005.7)三水区政协“工业强区”专题议政报告会材料之一

以科学发展观加促工业产业规划

区政协经济委员会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工业已成为三水经济的最重要支柱。在新形势下,如何抓住机遇和自我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在新一轮的区域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的问题,我们对三水工业的发展战略作一些探讨。
    
一、三水工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历史沿革。
    
改革开放初期,原三水县政府培育了一批水泥厂和建筑陶瓷厂,并有选择地发展以棉纺、毛巾等为主的纺织行业,使建材业和纺织业较早地成为了我区的重要工业行业。80年代中期,健力宝饮料厂、强力啤酒厂等企业不断壮大,饮料行业迅猛发展。90年代开始,纺织和饮料两大行业逐渐拉动了一些新兴行业的发展。另外由于广东南方钢板集团公司的成立,也促进了有色金属业的发展,使原三水市的工业结构发展成为以饮料、建材、钢板、化工、电池、摩托车、织染等行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
    
从1998年起,我区积极实施“名牌带动、生态规划、科教兴市”和经济建设重心下移的发展战略,通过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招商引资和不断调整产品产业结构,推动工业商贸经济结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区逐步形成了以建材、纺织、饮料食品等传统行业为主,金属制品、化工塑料、电子电器等新兴行业为辅的工业产业结构。
    (二)发展现状
    
近年,区政府一方面提出工业入园、集约发展的目标,不断加大工业园区的建设力度,引导各工业园区分类别、分区域进行招商引资,以增量来调整存量的区域结构。另一方面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完善招商政策,着力引进汽车配件、电子电器等先进制造业,并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三水工业的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逐步适应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到2004年底止,三水共有工业企业2671户,已形成以食品饮料、金属制品、电子电器、塑料制品、纺织、化工、建材等行业为骨干的产业群体。目前,在全区以十大行业为主的工业经济群体中,虽然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仍然是我区的支柱产业,但比重已有所下降。而金属制品、化工、塑料、电子电器等新兴行业则逐步缩短与传统产业的距离而成为我区的支柱产业。另外,从工业发展的趋势和后劲来看,在全区近两年招商引入的500多个项目中,金属制品、电子电器和化工塑料等新兴行业占了较大比例,而且汽车配件、机械制造等优势行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显示出我区的产业结构正得到不断的优化。
    
(三)存在问题。
    
1、产业规模不大。由于三水工业产业底子薄、基础差,园区经济起步较晚,建设水平较低,综合竞争力不强,招商引资的难度较大,所以,除了较早发展起来的饮料业的产值占全佛山市比重最高之外,其他行业的规模总量都比较低。
    
2、产业的技术层次不高。我区的支柱行业大部分属于资源密集或劳动密集型产业,装备水平不高,技术的应用和产品研发还比较落后,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不强。
    
3、产业布局散乱,区域专业化水平低。各镇遍地开花式的工业园区建设,造成了行业布局混乱,产业结构趋同,产业配套能力较弱。而且园区之间的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严重,资源未能共享对接,亦影响了各镇经济的均衡发展和我区招商竞争力的提高。
    
4、部分产业发展与环境不相协调。特别是水泥、纺织、造纸等行业的生产过程都存在着环境污染,需要进行及时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
    
二、以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产业规划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转移的增速,三水的产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为了加快推进工业产业化,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和激烈的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和赢得发展先机,区委、区政府适时提出了实施“工业强区”的发展战略。围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针对我区存在的产业定位不清晰、布局雷同等问题,我们认为,应根据三水目前的产业基础、各产业的发展潜力和转移趋势,以科学的发展观统揽全局,全力抓好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全区未来产业定位和区域分工,使产业发展集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走出一条集约创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三水经济实现协调发展。
    
(一)打造经济轴线,整合优质资源,构建大工业区格局。
    
上海、苏州、昆山等地的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主要原因就是他们适应了现代产业发展的要求,走出了“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模式,重点建设大型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通过大园区托起大产业,大产业带来大发展。而整合区域资源,建设大规模工业园区,大力发展园区经济,也是佛山市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和依托所在。因此,三水必须根据工业园区和交通路网的现状,因势利导,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打破行政区域的局限,加快规划建设东部工业板块交通轴线,进一步扩大区级工业区的范围,并重新对全区的产业基地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将三水的区位优势、环境优势和土地资源优势充分展现出来,提高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益,降低开发成本,使各园区形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有机整体,构筑起三水大工业区的基本格局,发挥规模效应,进一步提升我区投资大环境的水平,并为三水未来数年的发展留下广阔的空间和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明确产业发展定位,走产业特色化之路。
    
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就必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工业产业的竞争力。针对当前工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我区进行产业规划,必须根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和发展的大趋势,立足于三水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在新兴产业领域选择技术层次高,带动作用强的汽车配件、电子电器和新材料等适宜的产业作为新的主导产业加以扶植,推动其快速成长;对现有传统产业中的饮料制造业、高档建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以及化工和塑料制品业等具有较好基础和比较优势的产业,引入新技术、新标准、新管理,提高其产业素质;对环境影响比较严重,技术层次低的水泥制造业、纺织业、造纸业等行业要鼓励其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时机成熟时,应集体转移到大塘产业基地等有配套治污设施的园区,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此相适应,还应根据自身产业实际,进一步明确各产业基地未来产业发展的定位和布局,有目的地发展主导产业,培育产业集群,发展特色经济。
    
(三)合理配置基础设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无论是整合资源或产业提升,都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尽量上规模、上档次。按照三水目前的财政状况,必须保障公用设施、基础设施等有限的资源在园区实现集约、高效、综合利用,减少重复建设。因此,要牢固树立规划先行的意识,组织相关部门做好产业基础、地形地类、交通路网等的摸底调查,抓好近期与远期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当前的重点是抓好中心科技工业区的近期建设规划和产业规划以及骨架路网、供水供电、通讯排污的配套规划工作。要在规划中充分考虑与珠二环、佛山一环、西南中心组团及周边地区的衔接,充分体现四通八达、资源共享、方便工作生活的理念,使三水未来的产业发展更具科学性、操作性和可行性。在开发建设东部工业板块的过程中,还要按照经济轴线的走向充分考虑开发建设的先后次序,依照效益原则,优先开发初具规模的中心科技工业区和大塘产业基地,然后沿经济轴线逐步向中心推进,规划建设芦苞片工业园,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互补、规模各异、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发展平台,增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实施产业规划必须解决的若干问题
    
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三水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政府必须运用可支配的政策资源,积极介入并推动规划的实施,促进全区工业产业实现质的提升。
    
(一)建立完善招商引资宏观调控机制。
    
区政府应利用成立区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的契机来统筹、协调和规范招商引资行为,改善各自为政、杂乱发展的现象,建立起既能发挥积极性,又能实现资源共享、统筹发展的招商机制。
    
(二)协调区与镇、镇与镇之间的利益关系。
    
由于各镇、园区都存在资金滚动发展和指标考核的压力,为平衡各方利益,落实产业规划。可以考虑由区招商领导小组根据产业规划对不符合产业定位的项目进行调整,将该项目的招商引资考核指标和奖励归推荐镇,项目投产后的GDP等考核指标和相关奖励归落户镇,并在企业开始产生税收的头3至5年两镇按一定的比例进行税收分成,达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目的。另外,政府还应利用政策引导和推动产业规划的落实。如对符合产业规划,并在指定区域内落户的企业,除享受上级有关扶持政策外,同时享受减免税费、专项扶持等优惠。
    
(三)理顺政绩评估体制。
    
体制是决定产业规划实施成效的关键。政府除了要起到统筹协调的作用外,还要自上而下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思想观念要从追求短期利益向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转变,用发展的眼光彻底根除观念上、体制上的弊病,以符合产业规划为标准量化考核评定系数,尽量侧重于从发展质量方面去考核干部的政绩,并对区镇两级财政分成办法进行调整,建立发展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各级招商工作向特色鲜明、主业突出的产业集群方向发展。

友情链接

Copyright© www.ss.gov.cn & www.sanshui.gov.cn 公安备案200304A0009 粤ICP备05101457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757-87783817 传真:075787734534 地址: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人民三路139号区政协楼

建议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本站,最佳分辩率1440*900